当前位置: 首页 >产经 >

北京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开放,郭守敬的引水工程线路竟与当代设计奇迹般重合

来源:百度新闻 2023-04-11 21:57:17

位于北京昌平的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近日正式对外开放。值得一提的是,这处被称为“运河源头”的白浮泉遗址,却不在大运河的北端通州,而是在京西北30多公里的昌平区内。

原来,这是因为元代杰出科学家、水利专家郭守敬主持修建的白浮泉引水工程,使大运河由杭州得以直达北京。这标志着京杭大运河的正式完成,也标志着元大都的最终落成,为北京自元大都始延续都城750年提供了有力保障。

打通最后20公里水道


【资料图】

走进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,但见园内绿树成荫,花木掩映下,龙泉禅寺内的“大运河源头历史文化展”讲述着白浮泉的故事。

园内绿树成荫。

元代定都后,北京经济和人口迅速发展,粮饷供给则严重依赖江南的漕粮。元政府调整和疏浚了大运河北段后,漕运物资源源不断运往大运河北端的通州。但从通州到大都的最后20多公里,车载人扛,极费人力畜力。《元史•郭守敬传》记载:通州至大都,陆运官粮,岁若千万石,方秋霖雨,驴畜死者不可胜计。

要打通最后20公里水路,难的不是挖沟,而是找水。在大都,玉泉山水系是现成的水源,但一则水量不足,二则还要供皇宫使用。于是,郭守敬在京郊跋山涉水考察水源,筹划引水济漕方案,终于在白浮泉找到合适的水源。

从白浮泉直接引水向南会经过大量低洼地区,无法向地势更高的城内输送,于是有了“白浮瓮山河工程”,即将白浮泉水先向西引,循着西山山麓绕行至京城西北,囤入“瓮山泊”(今颐和园的昆明湖),再向南引入大都的积水潭。

从至元二十九年(1292年)二月开工,到至元三十年(1293年)七月完工,这一宏大又重要的工程仅用10个月就全部完成。据说,当年积水潭上舟楫往来,络绎不绝,忽必烈从上都避暑归来途经此处,十分欣喜,为其赐名“通惠河”。

引白浮泉水以济漕运,为通惠河的开通解决了最根本的水源问题。从此,自大运河运抵通州的物资直入京城,使得“京师无转饷之劳”。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曾说,“如果没有这条运河,北京城可能就修不起来了。”

郭守敬最早提出“海拔”概念

2014年2月,北京昌平区的京密引水渠因修建地铁而进行截流改造。这段延伸至昆明湖的引水渠道,在实地勘查与精密仪器测绘下,确定了一条如月牙状的弧形施工线。然而,当工程人员着手设计引水路线时却发现,早在元代,此地就有一条引水渠为北京城提供水源,且和京密引水渠路线几乎重合,这就是“白浮瓮山河工程”。以今天的水利科技水平衡量,当年的方案仍是十分合理的最佳选择。

“白浮瓮山河工程”除了走向与京密引水渠一致外,当年郭守敬在白浮瓮山河渠道上还创造性地修建了“清水口”,即在每个山溪与渠道交叉的地方专门修建交叉工程。“清水口”与京密引水渠立体交叉工程数量也惊人的一致。两者同为12座,总长度差仅为40米左右。这不是数字的巧合,而是水利工程内在规律决定的,足见当年地形勘测之精确。

郭守敬在水利工作中,首先提出以海平面作为高程起算的基准面,即“海拔”的思想,比德国数学家高斯提出海拔概念早了560多年,这在我国乃至世界测绘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。《元朝名臣事略•太史郭公》就提到,他“又尝以海面,较京师至汴梁地形高下之差,谓汴梁之水去海甚远,其流峻急,而京师之水去海至近,其流且缓,其言信而有征。”

白浮泉与昆明湖高程差仅为2米,保证渠线施工后的坡度尤为重要。郭守敬采用了远超那个时代的、先进的测量技术,并且自己动手制作了诸多精密仪器,才使这条运河工程的设计施工得到保障。

“白浮瓮山河工程”。

传承千年运河文化

到了明代,由于维护成本大,以及皇帝陵寝选在昌平北部,引水不符合自然规律,白浮泉水逐渐淡出大运河体系。

明隆庆年间,白浮泉以“龙泉喷玉”列入“燕平八景”之一,清代改称“龙泉漱玉”。白浮泉的自然景观和人文事迹,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到此游玩观赏。再后来,白浮泉水干涸,仅留存雕刻精美的九个石质吐水龙头,成为历史见证。

著名历史地理学家侯仁之在《白浮泉遗址整修记》中记载,1989年是郭守敬倡议导引白浮泉700周年,当时这里由北京市古代建筑研究所规划设计,依旧制修缮了都龙王庙,并整修了九龙池,再现龙口喷水景观。既恢复其园林景色,更有利于遗址保护。另仿元代风格建造碑亭一座,用以纪念白浮引水。

2013年,白浮泉遗址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2021年,作为千年大运河历史文化遗址的一部分,北京启动了大运河源头遗址公园一期建设。遗址公园总规划范围63.16公顷,首期开放面积11.6公顷。

清凉的泉水自九座吐水龙头汩汩而出。

记者在白浮泉遗址看到,“白浮之泉”匾额的凉亭下,清凉的泉水自九座吐水龙头汩汩而出,众多慕名而来的游客安坐亭边,静听池水流淌。初春时节,树木发出嫩绿的树芽,在一池春水中倒映出摇曳的树影。游客在此赏景之余,细细感受大运河传承千年的历史文化。

栏目主编:樊江洪

文字编辑:樊江洪

本文作者:肖彤

题图来源:来自作者

相关阅读
大家还在看